还我山河


上次游船河的时候有过这样的感悟:

新加坡不仅是我的。最近发表了很多国家发展的言论,都由自己的立场出发。可是听着祖国的历史故事,却发现,原来我的新加坡和别的新加坡人的新加坡未必是一样的。我可以建议她的去向,却不能占有她,不能左右她。她有着她要走的路”

其实,写那个的时候对新加坡有一种陌生感,距离感。

这几年发展迅速,改变很大。变得有点面目全非。

有一次翻开“海峡时报”的生活版。专题报导关于几个很有影响力的女性。惊讶地发现,里面用的只有一个亚洲人,其余7/8个(不记得)都是洋人。

然后同样生活版,介绍的书刊,音乐,戏剧等都以西方作者,乐手为主。

只觉得。。。我认识他们老鼠。

是这个生活版和本地脱节了,还是我与本国民情脱节了呢?

难道我们自己就没有可以让人推崇的女性?还要借助西方。

这个地方变得越来越没有自己的面貌。

很久都不去人多的地方,去了更是觉得自己不在自己的国土上。

有一次是去年九月F1 方程式在举行的时候,我们去了国家图书馆,再到莱佛士城吃东西,搭地铁,走走。可是那里的气氛完全不像本国。露天餐厅外坐满了洋人,莱佛士城里,地铁站,到处都洋溢着一股外国的气氛。

心里五味夹杂。一方面觉得很新鲜。真好。足不出户,也有旅行的感觉和气氛。另一方面感叹自己的家园没有家的味道。

有一次去宜家在女皇镇的分店购物,不算是旅游区。可是人潮中大部分由菲律宾人和中国人组成。完全不是本国人的面貌。

难怪,facebook 里面这两年人们闹得凶。政府说我们排外,我自己以前也觉得,我们作为一个移民国家,为什么对于外来的人那么不包容?

可是出去转几圈就明白了。

外人不需要战争,就把咱们给攻占了。作为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能不哀嚎吗?

我有想过。既然自己是华人,是不是回去中国就对了。反正我热爱中华文化。

可是我们已经在外落地生根,再回到中国,再也不是那里的人了。

明明只在原地,可是却有种被遗弃的感觉。落得个 “猪八戒找镜子,里外不是人。”

我熟悉的一切在那里了? 我的小学,我童年的家,物事人非。

不,是“人是物非”。

雕栏玉砌已经改,只是朱颜在。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。

去年。带孩子到童年的女皇镇走走。游泳池还在,小贩中心翻新了。旧的人,旧的档口没几摊。炒果条还是一样的大叔。老了,可是还有$1.50的果条。小学已经关闭,现在是印度国际学校。

好像有人走在身后,用橡皮擦把自己一步一脚印走来的路统统擦去。那种回头找不到来时路的悲凉,现在想起还想哭。小小的国土,容下了我的现在,容不下我的过去。

人没了过去,根要往那里扎?


Inagaki's Shop on etsyInagaki's Shop on Facebook

Share:

0 persons said